归零定律:告诫所有个人和组织(三)——张诗信
忽然有一天,一位百米赛经常性成绩保持在12秒左右的队员决定为自己请一位专业短跑教练。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这位队员的百米赛成绩从12秒迅速提高到 10.5秒,以至于他在随后的两次比赛中每一次都拿到了金牌。在这种情况下,另有5名队员也开始聘请专业教练指导自己训练和比赛,之后他们的成绩也因为请了专业教练而提高了1.5秒。在这种背景下,剩下的四位没有请专业教练的队员开始感到危机了,于是他们也分别各自聘请了专业教练,他们的成绩也因聘请了专业教练而提高了1.5秒。至此,全部十名队员都请了专业教练,并且成绩都提高了1.5秒。于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学习归零效应”:纵向比较,他们每一个人都因为聘请了专业教练,使自己的百米赛成绩提高了1.5秒(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他们却又回到了相同的起跑线上。
尽管在上述聘请专业教练的过程中,一个时间段总的学习效果表现为“零”,但是在此过程中,率先聘请专业教练的那一名队员显然从他的率先行动中获得到相对较大的回报——因为率先聘请专业教练而两次获得了金牌。第一批跟进聘请专业教练的队员也阶段性地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成绩进步幅度优于另外四位没有及时聘请专业教练的队员。很显然,最后才聘请专业教练的四位队员,由于他们没有率先和及时聘请专业教练,他们曾出现了阶段性的相对成绩下降。
在上述十名队员的成绩均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了1.5秒以后,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可以想见的局面是:每一位队员要想在下一轮的比赛中出好成绩或者不被淘汰,必然会选择聘请更好的教练、使用更好的训练设施、采用更先进的训练方法、投入更多的训练时间。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需求会出现的“倍增”趋势。然而,纵向比较大家都因此而在不断进步,但横向比较大家一致努力的结果可能再次使他们回到同一起跑线——“学习归零”。
在持续训练和比赛中,有一种可能性会出现,即少数队员会因为成绩进步幅度较小而持续落后,以甚至于最终退出比赛。但这并不会降低留下来的队员学习和训练的强度。因为,有人退出就会有新人加盟进来,他们同样面临着竞争。更大的压力还在于“长江后浪对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一方面,新加入的队员虽然一开始的成绩比不上老队员,但是他们有潜力超越老队员;另一方面,老队员虽然阶段性成绩好于新队员,但由于其渐“老”,必然会被新队员超越。在这个意义上,新队员会千方百计地赶上老队员,老队员会竭尽全力地保住已经的成绩。换言之,训练的高强度还在持续,甚至于不断加强。再说退出比赛的队员们,虽然他们退出了“中学生短跑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但是他们回到他们的学校以后,他们又将重参与另一个场相似的竞赛——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和升学跑道上进行持续的“归零”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