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读过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突破领导力》中一篇文章《第一领导力:伟大业绩背后的驱动力》。这是一篇很有内涵的访谈录,作者丹尼尔.戈尔曼通过自身调查的数据,研究各种类型的领导风格对下属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培养领导力的“五步法”。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时很震惊,而且还是初次听到丹尼尔.戈尔曼的大名,后来没过多久,又惊喜地看到了他的《社交商》,这可是说是与他的“第二次亲密接触”,虽然其研究深度和见解远远低于《第一领导力》,但还是简单地扫完了。直到前几天看完《情商2》,我才渐渐明白社交学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理论分析实践活动。
戈尔曼的《情商2》讲述的不是通常所说的情商,更多的还是社交学,至于为什么有人习惯称之为“社交商”,也许就是好听的缘故,戈尔曼也说,“我自己的情商理论也包含了社交商因素.......但是我逐渐发现,仅仅把社交商作为情商的一部分,阻碍了我们以新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的社交能力。”(P75)因此我习惯用《社交学:情商的新概念》来作为本篇的标题,更能体现社交学是情商的另一个新领域。
《情商2》虽然从目录上看比较混乱,但是如果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你就会知道还是有章可循。譬如,第一部分《人际关系为什么如此重要》是全书的重要理论部分,中间的几个部分是社交商的实践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提高社交商的方法和技能。本书涉及到职场、恋爱、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交流,对于每位想了解社交学的朋友都可以从中找到部分答案,而且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希望这本书再版是能够把条理整理清楚,这样对于读者更为方便。
戈尔曼首先介绍了情绪感染的原因,神经学家证实是大脑小路神经系统的运行,而“所谓小路神经系统指的是下意识运行的神经系统,它的运行是自动进行的,不费我们任何力气,而且速度非常快。”(P6)而与之相反的是大路神经系统,是大脑处理问题的管理中心,它能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但是速度反应较慢。情感感染正是大脑小路神经系统的自发运行,都是悄悄进行,任何双方都不会有所察觉,至于为什么有人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丹尼尔并没有说,只是认为压抑自己真实情感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你的情感写在了你的脸上,别人可以感觉到。
《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章中,戈尔曼的老师罗森塔尔教授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三个因素,也就是彼此的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一致性或同步性。彼此的关注是交际双方能够互相体会彼此间的感受,这一点在谈判学和访谈中尤为重要,彼此间的关注是对对方的尊重和交谈内容的重视;共同的积极情绪能够活跃交谈中的气氛,使整个交流过程更为愉快;一致性或同步性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节奏协调交流的环境,使交流更为通畅,“原对话”是最基本的沟通形式,在整个交流活动中都体现了一致性。
情绪感染是镜像神经元具有传染性,“它在两个大脑中产生同样的神经活动,使我们可以在某一刻立即获得共同的感受,这就使我们产生一种正在分享这一时刻的感受”(P32),神经学家将之称为“移情共鸣”,著名的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将之称为“移情说”,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映像与对象中,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不过其审美对象是物,而不是人。戈尔曼还简单介绍了沉默并不代表无语,而是潜在的交流,是情感传染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群体性传染可以看做是“从众效应”的另一种方式,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除了注意彼此的语言之外,还应该对现场气氛加以足够的重视。
同情心的前提是情感感染,“也就是首先关注别人,然后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交流”(P42)。科学家通过小白鼠、恒河猴和婴儿的实验证实同情心是一种本能,而且是出于“自然的选择,也就是说大自然会保留那些有益的生理机制。”(P47)其实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在他的《道德情操论》第一篇第一章《论合宜感》中说明了同情心是先天有的,而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他开篇就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么知识,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时,一无所得。”(p5) 随后,在第三章《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中先见地证实了罗森塔尔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的一致性或同步性观点。亚当斯密的分析实为妥当,不愧为经济学的开山之辈。比亚当斯密更早的就是我国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境内发生强烈的8级地震,损失严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当亲临现场或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无人不感到悲恸,即使心肠手辣的犯罪分子也被感化,这就是同情心的感染力量。
纵使戈尔曼证实了同情心是一种本能,但他却没有解释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同情心表现如此强烈,而某些人却表现得很微弱。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热心肠,后者就是冷血动物。至于产生这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可能与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处事原则强度等等有关。遗传基因影响比例很小,父子性格相近情况还是存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引导孩子走向正道,近年来,科学家证实胎教对儿童健康和性格产生影响;处事原则强硬程度的人也会被人称之“冷血动物”,其实太错怪他们了,原则也就是后面会提到的社会认知。
本书的第六章《如何做一个超凡魅力的人》才正式进入主题,提出了社交商的新内容,同理心和社交技巧,“而这两个因素正是社交商的基础”(P75)接下来,他认为仅仅思考现代社会中社交商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如现推理出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哪些赖以生存的能力,而这些社交能力主要分为另类,一类是社交意识,包括原始同理心、适应、设身处地、社交认知;另一类是,一致性、自我表达、影响力、关怀。
原始同理心就是之前提及的“原对话”由镜像神经元引起,自发性运行;
适应,认真倾听他人,保持高度注意力;设身处地,就是考虑别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意图;
社交认知,就是知道社交活动的游戏规则;
一致性,前面以及提及过,不再强调;自我表达,就是清楚地表达自己,只会表达,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持也不行;
影响力,影响社交活动的效果,机制力和自控力是发挥影响力必要条件;
关怀,关照他人,并实施帮助行动。
本书的第七章是关于“我和它”和“我和你”的问题,前者是哲学家布伯外在于物的“经济人”假设,或者是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内在于人的“社会人”的假设。换一句话说,前者是将他人看做物,而不是人,表现为情感上冷漠和疏远,考虑到对方,而不是适应对方,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后者是将他人看做社会上的人,而不是物,表现为情感上的热情和关注,缩短了双方间的距离,重视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至于保持“职业距离”一节,也就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的“距离说”,主张拉开功利距离的审美活动,而在我们的特殊职业中,为了保持执行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我们应当保持适当的“职业距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自恋型领导者”,在企业和官僚机构中随处可见。我曾经亲自体验过自恋型领导者的风格特色。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平时成绩并不好,刚开学的时候还整天跟着我们屁股后面去自习室,可惜坚持几天就没去了,有事没事邀大家下馆子,马上期末考试的时候却卷被子回家了。临走时当天晚上还请我们吃了大餐,晚上的宵夜第二天的早餐也给我们准备好了,第二天的早上吃饱喝足送他上了车。一晃几年没见面,装备也更新了不少,全身的名牌,还开了一辆别克君威,现担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部门经理,二十多岁的人,也算是成功人士吧!人很热情,用我同学的话说,这就叫热情过度,每到聚会的时候,邀请我们大吃大喝,并且一一向我们介绍各种美食的做法和吃法,直到你不想吃为止,搞得他很懂,我们是门外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每次吃饭休息的时候,向我们介绍他在公司的地位和重要性,时而指点别人,看看你们这些大学生,读书有屁用,你看我高中没毕业,现在是部门经理了,我瞧不起你,瞧不起你。
现在想想,这就是典型的自恋型领导的症状,对荣誉的渴望,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厌恶常规,但面临挑战时极为兴奋。自恋型领导者可能成为公司的伟大领袖,他们有天才的战屡眼光和市场洞察力,可以运筹帷幄,从容面对挑战和机遇,他们是企业的开路人。可是病态的自恋型领导更多地不喜欢消极信息,因此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败很常见,而相反,健康的自恋型领导者善于反省,并且乐于接受批评,接受新信息,从而能过做出合理的决策方案。
权谋政治家,是一群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精神病者。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中说,“有远大抱负的统治者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要理会被统治者的感受”。“他们能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目光锐利,以便更好地利用他人。)(P112)他们常常缺少产生同情心的能力,一切利益以利己主义为中心,从未别人考虑过,因此不会理会被统治者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本书从情感感染出发,提及人际关系的三要素,然后再是产生同情心的原因,接下来才进入正题社交能力的两大类:社交意识和社交技能,再接下来“我和它”和“我和你”的哲学分析,自恋型领导者这篇很重要,可以作为新课题重新研究。在最后的三个部分中主要介绍了家庭、恋爱、职场、婚姻等人际关系实践,以及如何提高社交商的建议,在这里不再强调。
(本文作者: 谢祥 来源: 商业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