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
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
情商的概念,在学术界有比较复杂的解释,我们常人的理解,情商就是一种情绪智慧。说白了,就是看你能不能真实了解自己,管理自己,自我激励,能不能识别他人情绪,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习总书记和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聊情商”,有很强的针对性,对青年人有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引作用。年轻人拥有较高的情商,才能真正融入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社会,通达人际关系。
-
很长一段时间里,情商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学历重于能力,智商重于情商,分数、升学率、高分段、状元榜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当年的大学生辩论赛,“到底是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还成了名噪一时的精彩辩题,从另一个角度看,折射出那个时代很多人对此命题的迷茫和无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课内设置,还是校外辅导,老师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认知,并尽可能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情商水平。年轻人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刻板、保守,融入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年轻人中,还涌现了很多传递正能量的人物,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护士”余书华,“最美医生”钟晶等等,她们瞬间的小小举动,却释放出强大的情感力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无疑,这是一种情商的释放。
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也出现了不少有违情商的悲剧案例,以大学校园为例,从18年前轰动一时的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今年4月复旦研究生黄洋被室友下毒案,花季生命频繁陨落,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问题浮出水面,让社会倍感忧虑。
还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进入网络时代,在生活中,抬头式的“眼神交流”、“微笑交流”少了,“低头族”、“触屏族”多了;在交往中,“鸡汤式”的心灵按摩少了,“瞎起哄”的网络暴力多了;在工作中,“讲情感”、“讲诚信”的少了,“讲金钱”、“讲实惠”的多了,“情商”陷入另外一种“有商无情”的尴尬境地。
受诸多社会现实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把情商理解为跑关系、走后门、觥筹交错、交际应酬能力。表面热情,内心冷漠;表面慷慨,实则自私;表面实诚,背后虚伪。如此恶性循环,必然使社会风气受到很大影响。
窃以为,同所有的情感一样,情商最基本的价值底线实际上是道德和法律底线,需要敬畏生命、包容他人、与人为善;需要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自我激励;需要有变逆境为顺境、变坏事为好事、变压力为动力的勇气。尤其是年轻人,拥有高超的情商,必须拥有高度积极的生活态度。
情商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磨练程度,尤其是思想认识休戚相关。情绪、情感、意志、耐挫折度等品性,既会受到社会的濡染,更需要自身的砥砺。如何将个人与错综复杂的人间社会相契合,确实是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正视的大问题。
(本文作者:王方杰 来源:商业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