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维持在45%左右,那么还有55%未就业的残疾人靠什么维生?政府、社会组织和商业组织采取了一些行动,但仍面临资金来源不稳定性、缺乏可持续性及操作低效等局限。而且一味救济也剥夺了残疾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潜能。怎么办?
中国有一个叫“残友事业”的残疾人组织,不依靠救济,而是依靠自身市场竞争力使组织中近4,000名残疾人强势就业,让他们过上了有尊严、有价值的快乐生活。从15年前创业至今,残友已成为一个大型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软件、动漫、科技、电商、网社等33个社会企业、1个基金会和11个社会组织,它们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用创始人郑卫宁的话说:“残友,是一场残疾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残友模式”彻底解放了残疾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自信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其中有些思想和做法也值得健全人企业借鉴。
第一,“双轮驱动”的管理模式。八小时内实行岗位管理,八小时外提供衣、食、住、行、心理疏导等专业的社会服务。八小时外的服务让残友员工感到处处有只无形的手在帮他们,这样他们就能在八小时内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
第二,“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创始人受三权分立的民主形式启发,将残友发展成由11个社会组织、33个社会企业和1个基金会组成的平台模式,企业赢利之后,将分红给基金会,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另一部分用来开办更多的分公司,安排更多残疾人就业。基金会掌控残友集团及下属的社会企业群,保证了残友作为一个事业或整体平台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企业的方向。
第三,“同构孵化”的发展模式。残友已经向全国许多地方输出了“双轮驱动”模式,将历经十年探索出的残友经验向全国拓展和复制。基金会向各地残友提供资金,品牌运营、双轮驱动管理模式和无障碍保障等孵化条件,依托当地的产业环境,利用当地政府民生部门的闲置资源,以商业手段,辅助当地残疾人高科技就业。
第四,“有位有为”的人力资源体系。残友的人力资源理念是尽可能多地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比如它的“软件生产工厂化”的做法,就将残疾人专心、耐心和稳定的优势转变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第五,“退养制度”。残友规定:任何一名残友员工,只要自己提出来不能工作了,无需任何医疗鉴定就可以病休,并能得到曾经的最高月工资,直至离世。这项制度激励了员工去发挥潜力,冲击最高绩效工资。
2013年11月,英国社会企业联盟向残友颁发了首届年度国际社企大奖,这是中国社会企业迄今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最大认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社会企业,但这并不妨碍商业企业家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身份,看待自己可能创造的共享价值,即那些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改善企业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各项政策和举措。那么中国的企业家们能从残友的案例中发现什么共享价值?首先你也许能发现一片优质人力资源的蓝海,坐在电脑前的残疾人与健全人并无区别,而且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其次,能发现自助助人的快乐。在时下的中国,没有哪个群体比企业家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所以,企业家的快乐和福祉对这个社会也是一种价值。
(作者:刘雪慰 来源:商业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