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长时期,企业该如何做好管理和生产?有“东方德鲁克”美誉的日本管理大师畠山芳雄,今年已经80岁高龄,他年轻是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从那时他就工作于日本能率协会,活跃于各大企业之间,进行人事培训和组织设计。后来日本经济低迷时,他仍然活跃于舞台,著书立说,解决低增长时期的企业管理和生产问题。他在《这样的干部辞职吧3》中开诚布公的说,由于经营本身变得异常艰难,过去合格、如今却“不合格”的干部不断增加。由于标准更加严格,不合格的干部就只能被淘汰。
低增长率和中老龄化
随着低增长率和中老龄化的加剧,有人开始认为人事部门的职能存在很大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进入70年代,很多公司把人事部改名为组织人事部或者人事组织部,在人事职能之外又兼管职务的设置、变更等,情况从此发生了变化。
与过去相比,事业本身发展的多元化引发的职位激增现象已经消失,同时,中老龄化日益加剧,给人事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中老龄化加剧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可能事情还不会像现在这么棘手,但现在却不能尽如人意。
人事部面对职位缺乏和候补者增加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现实,只能巧立名目把冗员塞到子公司去,并不断改变组织机构以增加职位,设置专职干部制度。这样做只能使子公司背上大量冗员的包袱,工资负担沉重,更增强了对总部的依赖性,这是导致子公司经营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冗员经过五花八门的分流之后,造成了减员的假象,其实公司却是人员过剩。
公司内部的机构废立制度与专职干部制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组织复杂化而导致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专职干部制度不仅创造不了直接利润,相反还会拖业绩的后腿。
人事管理者的温情主义
人事部门的职能特点就是永远听不到表扬声,永远被人批评。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未免有些苛刻。就人事部门的实质权限来说,并没有重要到让整个公司谈虎色变的地步。无论哪家公司的人事部都是为公司整体考虑,都在拼命地努力工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和人事负责人过多地考虑人情:希望符合经营人员的要求、公平、没有任何埋怨、不让任何一个人失望。但是在这样一个经济低增长和中老龄化并存的时代,要完全顾及这些方面简直难于上青天。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想法是好的,但过度坚持往往适得其反。从经营整体看,人事管理者或者批准人事提案的经营者过分“温情脉脉”,反而会产生各种问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用高度增长时期的老一套根本无法解决。对于机构、人事、职位等观念,经营者、全体干部及员工都必须在头脑中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新观点,除此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只要有薪金和劳动价值就可以
有很多利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属于机构精简型,这种类型的公司在管理方面大致有以下共同之处:
●以机构精简为宗旨,压缩职位数。这一点对减少间接管理费、优化干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必须增设职位时,也一定慎重地明确其必要职能,不接受任何非分的个人要求。时刻牢记,不让任何一个人脱离生产、销售等实际业务。
●在技术部门和营业部门采用专职干部制度,但必须保证其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以防能力下降。
●不拘职位,只要有奉献和劳动价值的人就大力起用。
这种观点认为:团队绝不向某个人妥协;一切都要从经营出发,个人的要求要视各人的情况而定。这样,公司内部的价值观统一后,就不存在冗员问题。在人情上顾虑过多的话,间接管理费用就会增加,行动难度就会加大,实际战斗力就会下降,业绩也会随之大幅滑落,职员对公司的潜在不满也会越积越深。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不利的。
在低增长和中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并非谁都可以胜任管理工作。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让全体员工都发挥出最大潜力,让公司更加繁荣;同时他还要关注员工对劳动报酬的满意程度,努力树立起公司的新理念。
职衔不是赠品
与一位大型公司的经营者讨论冗员问题时,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明白你的意思,但给个职衔不是惠而不费吗?要让人鼓起干劲来,总不能什么也不给人家吧。这比长工资省钱多了,多给几个官当当有什么不好?”
我认为这种看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事实上,没有比职衔更“高贵”的东西了。膨胀的职衔会成为外部人员蔑视公司的催化剂。
比如说,我们碰到了“某公司的科长”,并和他聊了几句。只要对方一开口,我们就能大致明白他是什么样的人,会怎样思考和行动。如果对方很差劲,那我们就会想:“还是个科长呢,连我们公司的股长都不如!这家公司恐怕也就是这种水准吧。”
接触别的公司时,我们往往通过自己遇到的人的水平,来推断“该公司的整体水平”。如果公司干部的能力和职位不相符的话,就等于派人出去破坏公司的形象。对于公司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损失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升职就从实际工作的第一线脱离,整日无所事事,从而使自己的实际业务能力下降。这种人只在意桌椅等办公用具是否豪华;只在意工作的场所和部下的数目是否够威风。实际上,干部的好坏,不是由这些东西,而是由在该职务上的具体成就来决定的。
(作者:东方管理评论 来源:商业评论网)